天下足球网

图片
对市十六届人大一次会议第638号建议的答复
来源: 发布时间:2022-08-19 09:12 累计次数: 字体:[ ]
建议/提案提出者: 宋小红 建议/提案号: 第638号
标题: 对市十六届人大一次会议第638号建议的答复
建议/提案内容:

关于做好当前基层法治宣传工作的建议

经过35年的普法实践,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制度、法律体系得到全面普及,群众法律意识有所增强,但在广大农村封建迷信思想、宗族观念依然存在,邪教问题在农村仍然屡禁不止,严重影响了农村的社会风气。基层的邻里、土地等纠纷还普遍存在,遇到问题部分群众信访不信法的思维观念仍在作祟,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农村的和谐稳定。这些矛盾和问题的不断发生,充分说明了我们在基层普法教育工作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和不足,还有很多需要我们努力才能做好的地方。

一、普法宣传工作面临的问题

(一)领导干部重视程度还不够

虽然说从一五普法到八五普法已经三十多年了,但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指标的考核背景下,仍然有部分领导干部重经济轻普法,认为经济建设是个硬任务,普法宣传工作是附属品,而在普法宣传工作上打折扣,影响普法工作的开展。

(二)普法工作的合力不强

当前基层司法所是普法宣传工作的主体,其他职能部门由于上级考核权重小,往往忽视了法治宣传教育工作,司法所因人少事多导致普法工作有心无力。各相关部门之间融合还不够,很难形成普法工作合力。

(三)普法工作形式单一,效果不明显

日常普法仍采取悬挂横幅、电子屏、发发传单、摆摊设点等传统方式,受众人员有限。虽然说近几年也建立了政府微博、微信公众号等互联网+普法方式,但由于内容较少,不能形成宣传体系,老百姓的关注度并不高。

(四)普法经费不足

普法工作是一项花费多,见效慢的工作。而当下乡镇的财力有限,各块均要经费开支的情况下,对于普法这项在综合考核中占比不大的项目,只能缩减工作经费。而由于经费有限,普法工作要想开展得有声有色,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二、强化普法宣传工作的建议

(一)强化领导干部法治建设工作考核力度

建立完善领导干部定期学法用法制度和领导干部任前法律知识考试制度。同时把普法工作纳入年度目标考核体系加增加考核权重,并作为领导干部评先评优的依据。

(二)强化部门联动,提升普法工作战斗力

一是强化市级职能部门普法工作力度,变“要我普法”为“我要普法”,形成众人划桨开大船的良好局面。二是组织开展专题业务能力培训。不断组织专题培训,提升普法工作能力和水平。三是有条件的地区可设立专职普法工作者队伍。专门或主要从事普法依法治理工作,提升工作质量。

(三)强化互联网+普法

互联网时代普法工作应充分利用网络媒介。探索建立村级法律服务微信群,每日发布普法常识,定期编辑法治案例通过微信群开展以案释法活动,从而有效破解农村普法难题。同时开展线上、线下互动,增强普法宣传工作的深度和氛围,将普法教育与法治实践相结合,提升普法工作质效。

(四)加大经费投入力度

市级政府要加大普法宣传经费的投入力度,使普法投入能够与当前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

承办单位: 主办: 南通市司法局 协办:
答复日期: 2022-08-15
答复内容:

宋小红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做好当前基层法治宣传工作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你所提的强化领导干部法治建设工作考核力度、强化部门联动提升普法工作战斗力、强化互联网+普法、加大经费投入力度的建议,也是我局正在研究开展的工作,对我们加大基层法治宣传工作很有启发和帮助。近年来,我局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效果导向,大力推进基层法治宣传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一是普法格局已经拉开。2019年12月,市委依治办牵头市委组织部、宣传部、农业农村局、民政局联合出台了《南通市法治乡村建设的实施意见》,强力推进基层法治宣传。全市以3年建成具有时代特征、南通特色、乡村和谐稳定、基层群众满意的法治乡村为目标,以基层党建为引领、以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为载体、以基层社会治理为抓手,完善法治乡村建设体系、夯实法治乡村建设基础、优化法治乡村建设载体,推出“法韵南通”法治文化品牌,“一核四基”法治乡村建设升级版、法治社会建设“崇+”体系等一批重大项目、重大行动,全域推进法治乡村建设。全市各县(市、区)均成立了由党委主要负责人挂帅的法治建设议事协调机构,统筹推进法治乡村建设工作,坚持基层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两手抓,推进乡村综合执法、乡村便民服务等乡村治理一体化建设,与“放管服”、“最多跑一次”改革有机结合,优化工作流程,形成边界清晰、分工合理、权责一致、便民高效的服务工作机制,党委领导、政府实施、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法治乡村建设工作格局基本建立。

二是普法资源逐步整合。全市现有市、县、乡三级行政执法主体661个,基层司法所106个,村党群服务中心1919个,基层执法、司法机构和党群服务中心有力支持法治乡村建设。在全市115个公共法律服务中心(站、室)中,有村(社区)法律顾问1092人,专兼职人民调解员10210人,学法用法示范户5209个,法律明白人18078人,积极参与法治乡村建设,涌现出“2021年全国法治人物”启东市海复镇法律明白人倪伯苍、海门区常乐镇杨大姐、海安市曲塘镇葛宝金等多个优秀法律明白人。全域覆盖法治文化阵地,实施“村村有、村村优”法治文化阵地建设工程,融合打造“三沿”法治文化阵地,建成省级、市级法治文化阵地45个、249个,其中不乏如皋市长江镇法治大观园、启东高新区(近海镇)法治融园等各具特色的基层法治文化阵地,海门常乐镇成为全省首批法治小镇。依托邮政、烟草、快递等配送物流系统持续推进普法邮路、普法连锁店、普法驿站等微阵地,打通农村法治宣传“最后一公里”。全市雪亮工程、天网工程和覆盖市、县、乡三级的市域治理现代化指挥体系高效运用,政务服务12345热线、法律援助12348热线、南通百通app等平台互联互通,“南通司法行政在线”微信公众号、“崇法指南”抖音账号等开通运行,“法润民生”微信群常态化应用,全面支撑法治乡村建设。

三是普法硕果全面彰显。市县联动广泛开展“送法进乡村”“乡村振兴法治先行”“普法助民村居行”“法润江海 春风行动”“法治服务农民丰收节”等主题教育活动,连续16年举办不同主题的农民工学法活动周,4300余名农村普法联络员、5000多名普法志愿者每年开展惠农服务1.7万余场次,以案释法基层行680余场次,发放普法资料30余万份。法治乡村示范创建深入开展,全市分别建成国家级和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14个、854个村(社区),建成乡村振兴示范村、先进村各50个。全国乡村治理会议在海门召开,省乡村法治文化会议在通州召开。法治乡村建设保障了南通乡村振兴战略稳步实施和有效推进,2021年度,我市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位列全省第一方阵,5个村获评全国乡村特色产业亿元村,4个村获评中国美丽休闲乡村。法治乡村建设促进了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全市农业生产总值897.6亿元、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至2.91万元,增幅分列全省第一、第二。法治乡村建设激发了农民自主参与乡村依法治理的内生力量,“有事好商量”协商议事机制全国推广,“援法议事”活动常态开展,设立“立法直通车”和“法律援助点”,充分收集民生意见,调动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等群众自治力量,有效扩大群众自治“同心圆”。

下阶段,我局进一步加大基层普法工作保障力度,坚持党建引领,压实“谁执法谁普法”工作责任,切实提升普法的精准性和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