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足球网

图片
对市十六届人大五次会议第153号建议的答复
来源: 发布时间:2025-10-14 15:10 累计次数: 字体:[ ]
建议/提案提出者: 黄华雷 建议/提案号: 第153号
标题: 对市十六届人大五次会议第153号建议的答复
建议/提案内容:

关于提升南通基层法治宣传教育实效性的建议

一、案由

创新南通基层法治宣传教育,提升全民法律素养

二、案据

南通长期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工作,成果有目共睹,但基层法治宣传仍存在短板。在偏远乡村,受地理与信息因素制约,民众接触法律知识的渠道匮乏,对诸多法律条文与规定知之甚少。

青少年群体正处成长关键期,心智尚未成熟,易受外界不良影响。部分青少年因缺乏法律常识,不知校园欺凌是违法行为,也不懂得如何在网络世界中保护自己的隐私与安全,导致一些校园霸凌事件频发,网络诈骗也屡屡得手。

老年人多与社会发展有一定脱节,对新的诈骗手段缺乏认知。不法分子常利用他们对子女的关爱、对健康的重视进行诈骗,如推销高价虚假保健品等。而老年人因不懂法,难以识别骗局,在权益受损后也不知如何维权,只能默默承受损失。

农民工群体为城市建设辛苦奔波,却常因法律知识欠缺,在劳动权益遭受侵害时束手无策。有些农民工未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在遭遇欠薪、工伤等问题时,因无法提供有效证据,难以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身权益,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这些现状凸显出提升基层法治宣传教育实效性极为必要。

三、方案

(一)创新法治宣传教育形式

借助新媒体力量,创作法律案例短剧与动画。例如,以当地真实案例为蓝本,制作关于邻里纠纷调解的动画,将法律规定融入其中,在网络平台播放。同时,在线下,利用社区文化节、农村大集等时机,开展法律知识讲座,邀请法官、律师讲解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知识,如婚姻家庭法、继承法等。设置法律咨询服务点,为群众现场答疑解惑,提供诸如房产纠纷、债务纠纷等方面的法律建议,实现线上线下联动,让法治宣传无死角。

(二)精准化法治宣传教育内容

针对青少年,在学校开展法律知识竞赛活动,内容涵盖未成年人犯罪预防、网络安全法规等,组织模拟法庭,让青少年扮演角色,亲身体验法律审判过程,增强其法律意识。对老年人,社区工作人员定期上门,用大白话讲解常见诈骗案例及防范要点,发放防诈骗宣传手册,举办防诈骗讲座并设置答疑环节,提升其防范意识与维权能力。为农民工,深入工地举办法律讲座,重点讲解劳动合同签订注意事项、劳动报酬支付规定、工伤保险理赔流程等,发放法律援助联系卡,方便他们随时咨询和寻求帮助。

(三)强化法治宣传教育队伍建设

建立志愿者招募平台,吸引律师、法律工作者和法学专业学生参与基层法治宣传。制定系统培训计划,培训内容包括法律知识讲解技巧、与群众沟通方法等。建立完善的管理机制,明确志愿者服务职责与规范,设立激励措施,如评选优秀志愿者给予表彰等。定期为基层社区干部和村干部开展法律培训班,邀请法学专家授课,内容涉及民事调解、土地法规等,提升其法律素养,使其成为基层法治宣传的有力推动者。

提升南通基层法治宣传教育实效性任重道远,需各方协同发力,创新形式、精准内容、建强队伍,以提高基层群众法律素养,推动法治南通建设迈向新台阶。

承办单位: 主办: 南通市司法局 协办:
答复日期: 2025-09-15
答复内容:

黄华雷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提升南通基层法治宣传教育实效性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您所提的建议创新法治宣传教育形式、精准化法治宣传教育内容、强化法治宣传教育队伍建设等进一步创新南通基层法治宣传教育、提升全民法律素养的建议也是我们正在研究开展的工作,对我们加大力度提升南通基层法治宣传教育实效性很有启发和帮助。

近年来,南通市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引,紧扣公民法治素养提升主线,聚焦青少年、老年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等重点群体,创新机制、精准施策,形成了“分类施教、全域覆盖、实践赋能”的普法格局。

以“童声”为媒,开展青少年法治宣传活动。我们创新启动“童声里的法治”主题活动,通过协同化机制、艺术化表达、情境化体验,以听课程、诵经典、讲故事、唱歌谣、演剧目等可感可及的方式,增强少年儿童普法的生动性、参与性和趣味性。先后在全市开展“童声里的法治”少年儿童法治歌曲、法治诵读作品征集评选以及“唱响法治?畅享未来”法治歌曲(童谣)传唱展评活动,征集到来自全国各地的法治歌曲童谣105首,经典诵读作品800余件,发布优秀法治歌曲传唱推荐曲目12个,推选出优秀传唱作品25件、优秀诵读作品99件。海安、海门、启东、崇川等地开展少年儿童“法治故事我来讲”“法治故事大王”评比,推出《一堂特殊的法治课》《做小小法律明白人》一批法治情景剧。全面优化校外“法治副校长”聘任,为全市569所中小学和职业学校、技工学校配备法治副校长1774名,落实“3名法治副校长+1名法律顾问”“每月一主题”制度,法治副校长常态举办法治“开学第一课”、模拟法庭、法治情景剧巡演等系列活动,教育部、司法部推介我市法治副校长工作经验。启动"法治教育三优工程",通过优秀案例征集、育人故事征集、法治微课征集三大专项行动,推动法治副校长从"挂牌履职"向"实质育人"转变,构建法治教育创新发展新生态。开展一系列特色实践活动。开展“学宪法讲宪法”比赛、法治主题演讲等活动,先后有30余名学生在全国、全省的“学宪法讲宪法”知识竞赛和演讲比赛中获奖,每年评选“明礼守法小童星”“崇德尚法好少年”各100名。

以暖心为灯,开展老年普法维权公益行动。结合“法律六进”“敬老服务月”等活动,依托老年大学、村(社区)活动室、法治公园等阵地,开展“情系老年人,法暖夕阳红”等主题法治宣传活动,重点宣传《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继承法》等法律法规,讲解赡养抚养、遗嘱公证、财产继承、金融诈骗预防等方面内容,引导老年群体增强法治意识和自我防范意识。充分发挥村(社区)法律顾问队伍的作用,组织村居法律顾问到挂钩村(社区)开展专题法治讲座,互动解答老年人常见的法律问题,为有法律需求的老年人填写法律援助申请,维护他们的合法利益。在市法律援助中心设立老年人申请专用窗口,对申请事项优先受理、优先审查、优先指派,降低老年人法律援助门槛,扩大受援范围,做到应援尽援、快速办结。对于行动不便、卧病在床的老年人,开展“预约式、上门式、一站式”服务,实现法律援助申请“零距离”。

以服务为桥,开展面向新业态群体的法律服务。依托全市328个户外爱心工作站建设“法治服务驿站”等,提供法律咨询、法律援助指引等服务,打造一批法治“微阵地”、普法“流动站”,助力休憩的驿站升级为学法的“加油站”。基于南通市新业态企业运营及用工模式,制定法律咨询、法律指导、法治培训、法治体检、法律援助、公证管家、专业调解、“法治e站”8项服务清单,根据全日制用工、非全日制用工、劳务派遣、劳务外包、加盟协作、共享用工等不同法律关系提供为农民工作提供特色普法服务。面向新就业群体开设“新就业形态法治培训班”,围绕职业伤害保障、交通事故处理、平台算法规则等焦点问题,通过“以案释法+情景模拟”形式开展专题授课。积极推进农民工学法活动周趣味普法活动,在常规普法活动中融入举办法律服务集市、派送法治礼包、开展法治游戏互动、进行法治许愿、设置法治红包墙、悬挂法治灯笼、书写法治春联等新形式,潜移默化中增加农民工的法治意识,全市开展农民工趣味普法活动近百场次。

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创新法治宣传教育形式,持续放大新媒体普法声量,用好网络、新媒体等多样化的宣传方式。进一步精准化法治宣传教育内容,结合南通本土文化制作普法短视频、动画、漫画、H5等,进一步增强普法作品的趣味性、艺术性。通过专题集纳、推荐展播、分享扩散等形式,逐步建立左右互联、上下贯通、优势互补的传播矩阵。进一步强化法治宣传教育队伍建设,凝聚起全市“八五”普法讲师团、企业法治副总、法律顾问队伍力量,积极推进“1名村(居)法律顾问+N名法律明白人”行动,鼓励“法律明白人”发挥人熟、地熟、事熟的本土优势,用群众能听懂的话和易接受的方式将法律知识解释清楚,让群众对与自己生活息息相关的法律知识产生学习兴趣,使群众渐渐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思维,让广大群众时刻感到“法在身边”。

南通市司法局

2025年6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