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足球网

图片
当前位置: 首页 > 规划计划 > 计划总结

坚持守正创新 突出融合推进 全力推动“七五”普法工作高质量发展

来源: 普法与依法治理处 发布时间:2021-01-05 字体:[ ]

“七五”普法以来,南通市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法治宣传教育的重要指示精神,以“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全方位、多层次、广覆盖开展普法依法治理,大力推动法治宣传教育与基层党的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等重点工作有机融合、一体推进,有效打造南通普法“新样板”,为建设“强富美高”新南通提供有力法治支撑。盘点这五年,南通市坚持“普治并举、敢为人先”,工作绩效可圈可点:

——高规格定位,赢得“先”机。市委、市政府以争创“七五”普法全国先进城市为目标,将普法纳入全市高质量发展考核体系,纳入市委市政府重点工作,纳入法治南通建设部署,纳入文明城市创建体系。召开“七五”普法动员会、评估验收动员部署会,市委书记亲自动员,市四套班子分管领导带队,实地评估验收各地各部门“七五”普法工作,真正做到领导重视,机构健全,任务明确,落实到位。

——分步骤实践,果断“先”行。南通市委办、市政府办率先在全省出台《关于落实“谁执法谁普法”责任制的实施意见》,按照“分类实施、逐步攻坚、重点突破、整体推进”的总体思路,探索建设国家机关“谁执法谁普法”工作机制,逐步形成了“清单管理、普法提示、督促指导、评估反馈”的闭环管理模式,全面整合普法教育力量,有效推动普法工作从普法主管部门“独唱”,到普法责任机关“领唱”,到全社会“齐唱”。“谁执法谁普法”闭环管理机制被推荐申报全国普法依法治理创新案例。

——深层面发掘,大胆“先”闯。进一步提升普法工作的群众参与度,坚持“依托基层、来自基层、面向基层、发掘基层”的原则,培育发展了江海普法志愿者名队、普法名嘴、南通籍“中国好人”普法微联盟的志愿普法“三名”队伍,每两年公布一批“十大法治人物”,选树“德法并举”的时代楷模、道德模范、中国好人等法治名人,涌现出全省“十大法治人物”倪伯苍、杨广泽,“中国好人”赵亚华、袁金华等一批先进典型。

——新模式推动,勇于“先”试。从青少年的“德法兼修”出发,依托乡镇(街道)建立崇德少年法学苑600余个,并在辖区学校和社区开设分苑,定期开展法治宣讲、模拟法庭、文艺演出等法治实践活动,成功打造了青少年校园教育与社会实践“组合方程式”。崇德少年法学苑建设经验获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主任顾秀莲等领导批示肯定。

——明指向融合,注重“先”导。积极构建“以融为纲、以聚为要”的具有新时代特征和南通特色“一融四聚”法治文化建设模式,按照将法治文化全面融入经济社会的指导思想,形成了聚力推进、聚智创作、聚合传播、聚焦惠民的特色做法。南通市被全国普法办确定为“七五”普法依法治理工作首批联系点,法治文化建设“一融四聚”模式成为可复制、可推广的工作经验,为推进全国法治文化建设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实践样本。

——不懈怠创新,抢抓“先”手。积极运用新媒体开展普法宣传,率先在全省建设“学法达人”APP学法软件,搭建广电两大平台、微博微信两大载体、户内外显示屏两大视频终端于一体的普法传播融媒体,村(社区)全覆盖建立法润民生微信群,打造法治宣传、信息发布、诉求回应、舆论引导的权威平台,实现普法信息传播资源通融、宣传互融,相关经验在全国推广。

——大力度整合,典型“先”引。将法治宣传与人民调解有机融合,汇聚司法所、公安派出所和律师事务所三方力量,充分发挥律师(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的专业优势、派出所的职能优势和司法所的协调优势,实现三所信息资源互通、职能优势互补、工作成效互赢,在化解矛盾纠纷时开展针对性法治宣传教育,实现矛盾纠纷的可调性和可控性,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在中央政法工作会议上,“三所共建”工作经验作为江苏典型向全国推广。

——广范围融入,开创“先”例。坚持将党建引领作为核心抓手,依托基层新时代文明实践、社区网格化治理、“有事好商量”协商议事、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创建等基础治理力量,主动融入、一体推进,积极构建“一核四基”法治乡村建设新路径,有效提升了基层依法治理质效。在全省法治乡村建设推进会上,我市“一核四基”法治乡村建设的特色做法作了会议交流。

——多角度探索,落下“先”子。以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为契机,以为民服务彰显善治、以公共服务践行法治,以志愿服务倡导德治、以民主评议促进自治,探索以“四位一体”(服务为本、法治为纲、德治为魂、自治为基)的方式,构建基层社区治理新体系,全省基层社会治理创新推进会进行推广。

——全方位保障,勇担“先”锋。主动服务保障三大攻坚战,构建沿江、沿海、沿运河普法依法治理体系,突出聚焦长江大保护,联合发改委等12个部门率先出台《关于加强普法依法治理服务保障长江大保护的实施意见》,建立“一体一网一带”长江大保护普法依法治理体系,共同助力跑好长江大保护“最后一棒”,新华日报交汇点平台、《法治日报》报道相关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