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东县司法局立足职能定位,以“降存量、控增量、提质量”为目标,推出“加减乘除”四维工作法,通过力量融合、流程优化、资源联动、回访巩固,全面提升纠纷化解效能,为县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注入新动能。今年以来全县各级调解组织共排查纠纷21214次,共受理纠纷10199件,调解成功10168件,协议涉及金额4142.93万元,调处成功率99.7%。
一是聚合力量做“加法”,构建“全链条”解纷体系。针对单一部门“单打独斗”、社会力量参与不足等问题,县司法局以“力量融合”为突破口,推动形成“党委领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多元解纷格局。组建县级矛盾纠纷调解专家库,建立“专家预约+按需指派”机制,对涉及金额大、跨区域、专业性强的矛盾纠纷指定专家参与调解。构建“县—乡—村”三级调解网络,建有三级调解组织295个,专业性、行业性调解组织26家,派驻调解工作室17个,个人调解工作室12个,计有专、兼职人民调解员1281人。针对医疗、物业、劳动争议等专业性强的纠纷,县司法局联合法院、公安、卫健、人社等部门成立24个行业性专业性调委会,建立“矛盾纠纷多元化解联席会议”制度,通过案情通报、会商对策,形成“信息共享、问题共商、难点共解”机制。
二是优化流程做“减法”,打造“高效率”解纷通道。针对传统调解程序繁琐、耗时长、群众“多头跑”等问题,县司法局以“流程再造”为核心,通过减材料、减环节、减时限,推动纠纷化解从“慢节奏”向“快车道”转变。在县、镇两级调解设立“矛盾纠纷受理窗口”,整合法律咨询、调解申请、协议签订等环节,实行“首问负责制”和“一次性告知制”。推广“苏解纷”小程序,实现“线上提交申请、视频连线调解、电子签章确认”,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与县人民检察院建立了部门协作机制,对于集体争议案件,第一时间引导群众寻求仲裁支持。与如东县人民法院开展裁审衔接及“调裁审”一体化建设,依托法院“支云系统”开展“云上调解+线上调解”,提升调解效率。
三是整合资源做“乘法”,释放“倍增式”解纷效能。县司法局跳出“就调解论调解”的局限,以“资源联动”为抓手,推动调解与普法、复议、仲裁等法治服务深度融合,形成“1+1>2”的解纷效应。与县人民法院建立“诉前调解+司法确认”衔接机制,对适宜调解的民商事案件,法院推送至县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成功后可直接申请司法确认,赋予调解协议强制执行力。今年以来,全县各级人民调解委员会共接收法院推送案件5462件,成功化解1817件,占诉讼案件的73%,有效减少了“诉累”。设立县行政争议调解中心,在城市管理、自然资源等10家行政执法部门建立行政调解中心,在行政复议案件中优先适用调解和解制度,着眼于矛盾根源,将行政争议化解在始发阶段。在调解过程中向当事人及周边群众讲解相关法律知识,将调解现场变为“法治课堂”,发放民法典、人民调解法等宣传资料。今年以来,通过调解活动开展普法宣传180场次,覆盖群众2.3万余人次,实现“防调结合、标本兼治”。
四是跟踪问效做“除法”,筑牢“不反弹”解纷防线。为防止纠纷“反弹回潮”,县司法局以“回访巩固”为关键,建立“全流程跟踪、动态化监测”机制,推动纠纷化解从“结案了事”向“案结事了”转变。健全“调解+回访+执行”全链条管理模式,设置“调解后7日首次回访、30日中期回访、履行期满终期回访”三级回访节点,通过电话、上门等方式进行动态跟踪,并建立调解协议执行预警机制,推动调解后有效履行。针对婚姻家庭、邻里纠纷、农民工欠薪等易反弹类型,建立“风险预警清单”,对调解后3个月内未履行协议的案件,纳入“重点关注名单”,由原调解员联合村(社区)干部持续跟进;对同一区域、同一类型纠纷反复发生的,及时向主管部门发送《风险提示函》,推动源头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