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市崇川区司法局融合地方特色、精准对接需求,汲取法律服务志愿力量,不断提升法律援助工作知晓度和满意度。
一是建优工作队伍,擦亮“服务为民、实干担当”的底色。整合志愿力量。通过“江海志愿”公众号成立“崇川区司法局志愿服务队”,组织政府法律顾问、公职律师、公益律师建成法律服务专家团,精选新业态从业人员与法律援助志愿者结对组成法律服务小组,招募学生志愿者送法进夜市,志愿者队伍已达到150余人。强化履职基础。整合法律援助工作站点,绘制崇川区公共法律服务地图和法治暖“新”地图,合理规划志愿者服务场次。组织公益律师、公职律师、局机关志愿者开展法律援助业务培训和公益服务培训20余场。健全管理机制。定期发布志愿活动,将参与情况纳入律师参与公益法律服务考核评价,确保志愿服务保质保量完成,同时收集先进事迹展播,以精品案例辐射带动法律援助工作破圈。
二是延伸服务触角,架起“暖心解忧、浸润成长”的桥梁。多维发力,筑牢暖“新”港。打造法律援助“安心行动”3.0版,践行专项类服务更精心、零距离服务更贴心、全链条服务更省心、全过程服务更安心、全方位服务更暖心的工作理念,点对点服务新业态劳动者及其子女500余人次。创新开展“律师-新业态劳动者”职业互换体验活动,公益律师体验骑手日常工作,精准捕捉新业态群体面临的法律风险,不断优化服务举措。温情关怀,助残出实招。联合区残联打造“以法之名·为残护航”法律服务品牌,为经济困难的持证残疾人“一对一”配强法律顾问,安排公益律师在残疾人法律救助站提供咨询、指引及预约上门服务,不断加大残疾人维权力度。精准滴灌,护航成长路。连续五年将法律援助法融入中小学“开学第一课”,多样形式引导学生运用法律武器维护合法权益。今年暑假,联合江苏省“青援童长”志愿者对辖区特殊儿童群体进行走访,创新开展家庭法治沙龙,细致摸排未成年人法治诉求。
三是强化平台建设,构建“基础夯实、创新驱动”的载体。搭建新业态新就业群体“法治蜂巢”。在新业态新就业群体党群服务中心、小哥公寓、户外劳动者服务站等阵地嵌入16家法律援助工作站点,加大对快递、电商等新业态企业用工风险、行业规范排查力度,志愿者依托站点共排查梳理新业态新就业群体法律服务需求530余条。打造商圈法律援助工作站。在中南、北大街、南大街、五龙汇等核心商圈打造工作站点,公益律师定点值班,为周边企业提供法律帮扶,让群众不出商圈即可享受咨询、申请、帮办等“一站式”服务。工作站使用以来,周边群体性劳动人事争议数量同比下降40%。连续五年开设“法治夜市”法律援助窗口。推动法律援助工作向八小时外扩展,公益律师、公职律师志愿者服务“苏超”赛事第二现场,对商品买卖、经营管理等方面的矛盾纠纷和法律风险早发现早介入,服务商家、消费者300余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