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东县司法局立足“法治乡村”建设目标,以“精准滴灌”的法治举措赋能乡村治理,推动法治精神融入乡村生活、法治规范贯穿乡村发展、法治红利惠及乡村群众,为乡村振兴注入“法治动能”。
一是提供定制式法律服务,解决乡村“急难愁盼”。推动法律服务资源下沉,建成公共法律服务中心16家,法律援助工作站26处,法律援助联络点245个、远程公证服务点16个,打造“覆盖全域、便捷高效”的乡村法律服务网络。针对乡村产业振兴需求,组建“乡村振兴法治服务团”,推出“定制化”服务清单,围绕特色农业、乡村旅游、农产品加工等领域,为农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提供“法治体检”。服务团队在丰利镇某农场的“法治体检”中发现,该农场存在在农忙期间一般以口头协议的方式与工人约定工资待遇及工作时间,并未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问题,指导农场建立用工管理制度,分类工人签订劳动合同,促进了农场的健康发展。针对农民工讨薪、工伤赔偿等“急难”问题,开通“涉农法律援助绿色通道”,实行“优先受理、优先审查、优先指派”,今年以来办理涉农法律援助案件146件,为受援人挽回经济损失306万元。
二是健全融合式治理机制,激活乡村“内生动力”。坚持“法治引领、自治强基”,推动基层治理从“行政主导”向“多元共治”转变,让村民成为乡村治理的“主人翁”。以“修订村规民约”为抓手,组织律师、“法律明白人”、乡贤代表等成立“村规民约修订指导组”,指导各村结合实际修订村规民约,新增“垃圾分类”“集体收益分配”等法治内容,推动村民自治与法治规范深度融合。高前村“法律明白人”薛建明针对该村“索要高价彩礼”“丧事扰民”等长期困扰乡村的社会顽疾,编制《高前村移风易俗法律指引》,打造“易俗堂”服务平台,推动全村婚丧支出同比下降72%,矛盾纠纷发生率降低85%。推动法治文化与民俗文化、乡土文化融合,立足村居现有党员活动室等“德法讲习所”,采取专职、聘邀等方式组建讲习队伍,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科学理论、阐释法律政策。
三是构建多元式解纷网络,守护乡村“和谐稳定”。针对乡村矛盾纠纷“类型杂、主体多、化解难”特点,构建“调解+”多元矛盾纠纷化解体系,吸纳法律工作者、退休干部、“法律明白人”“五老”志愿者等群体加入调解队伍,成为调解工作的“法律智囊团”。针对农村土地承包纠纷,邀请农业农村局农经专家、退休法官加入;针对邻里纠纷,邀请乡贤代表、老党员参与。建立矛盾纠纷“解纷点”42个,打造“百姓议事点”“和事佬”调解队“窑潭枫桥”等一批群众议事理事品牌,营造出浓厚的人民调解法治文化氛围。发挥网格“点多、线长、面广”优势,依托全县1466个基础网格、115个专属网格建立调解小组,建立纠纷联动处置机制,形成“网格吹哨、部门报到”格局,及时评估履行风险,视情联系“网格法官”提供司法确认、申请执行等服务,破解履行难问题。